大鼠研究测试光致发光皮毛是否用于夜间交流
在一项全球首创的实验中,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死老鼠的毛皮来测试哺乳动物的夜光皮毛是否用于秘密夜间交流。研究结果发表在《澳大利亚动物学杂志》上。
詹姆斯·库克大学研究员琳达·雷因霍尔德领导了这项研究。她表示,哺乳动物皮毛中的光致发光现象很常见。
“老鼠、袋狸、负鼠、蝙蝠、树袋鼠以及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其他动物都具有光致发光的特性,它们在紫外线、紫光或蓝光下会发光,”雷因霍尔德女士说。
她说,这种毛皮是荧光的,所以它在灯光下会发光,但同时也是磷光的——俗称在黑暗中发光——因为它可以在关灯后继续发光一段时间。
雷因霍尔德女士说,科学家们知道动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些化学过程,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的目的是测试夜行脊椎动物对蓝白色光致发光毛皮和非光致发光毛皮的反应是否不同。”
研究团队购买了 36 只死老鼠,并在其中一半老鼠身上喷上防紫外线发胶,以阻挡其皮毛中的光致发光。然后,他们将固化后的毛皮安装到老鼠大小的模型上,并将它们放在三个不同的户外环境中。
雷因霍尔德女士说:“我们部署了两对真毛大鼠模型,其中一只会发光,另一只不会,并记录了满月和新月夜晚与野生动物的初次互动。”
她说科学家们有一些假设需要验证。
“我们想看看捕食者是否会对这两种老鼠更有吸引力,或者光致发光现象是否更有可能是同类物种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
“我们还想看看这是否是一种伪装机制。或者老鼠是否通过站出来向捕食者发出警告,类似于一些颜色鲜艳的有毒动物警告它们被当作猎物时会遇到危险的方式,”雷因霍尔德女士说。
“后两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人类一半的哺乳动物都有明亮的发光皮毛,但这两种哺乳动物最终都会成为猎物,”雷因霍尔德女士说。
她表示,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在任何栖息地、月相或动物类型中,非光致发光大鼠模型与光致发光大鼠模型的偏好并没有显著差异。
“这是首次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对真实哺乳动物毛皮的光致发光进行脊椎动物研究。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夜行性哺乳动物的毛皮具有蓝白色光致发光的视觉功能。
“对于老鼠和其他小型陆生哺乳动物来说,光致发光可能没有特别的生存优势或劣势,至少作为一种光信号功能。所以谜团还在继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