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家族,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治疗靶点,以阻止微生物使免疫系统过度运转。现在,德克萨斯大学(UT)西南分校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肠道免疫细胞中的一组相互作用分子负责预防IBD中出现的炎症。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IBD和相关病症的新药物靶标。

发现炎症性肠病的新治疗靶点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CellReports上的一篇题为“Pak2介导的磷酸化促进RORγt泛素化并抑制结肠炎症”的论文中。

“失调的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及其下游信号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写道。“然而,调节IL-17转录因子RORγt功能的分子机制仍然难以捉摸。通过基于质谱的方法,我们发现Pak2是一种丝氨酸(S)/苏氨酸(T)激酶,与RORγt直接相关。”

“我们发现了一种抑制肠道炎症的基本机制,”UT西南大学内科和免疫学副教授、HaroldC.Simmons综合癌症中心成员VenuprasadPoojary博士说。“了解这些关于免疫系统的基本细节对于开发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免疫分子IL-17水平升高与IBD的最严重症状有关。然而,靶向IL-17的药物在治疗IBD方面一直无效,并且会造成影响全身免疫细胞的问题。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究了在肠道中产生IL-17的炎症细胞中还有哪些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人员挖出了一种名为Pak2的蛋白质。在小鼠体内阻断蛋白质Pak2后,这些动物体重减轻,结肠炎症加重,并表现出其他IBD症状,包括腹泻和便血。然而,在Pak2存在的情况下,IBD样炎症得到缓解。

研究人员观察到Pak2与RORgt结合,RORgt是一种激活IL-17基因的蛋白质。RORgt通过提高IL-17的水平起到炎症加速剂的作用,而Pak2起到刹车的作用。

Poojary解释说:“我们清楚地表明,开启这条通路可以抑制结肠炎症,我们认为这条通路也可以靶向减轻这种炎症。”

“虽然我们在肠道疾病的背景下研究了这一点,但我们认为这种途径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炎症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