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随着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地球变暖,人类持续的捕猎导致披毛犀无法进入适宜的栖息地。

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披毛犀灭绝的原因之一

由阿德莱德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模型取得了这一发现,揭开了一个古老的谜团。

“利用计算机模型、化石和古代DNA,我们追踪了欧亚大陆披毛犀52,000年的种群历史,其分辨率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阿德莱德大学环境研究所的副教授DamienFordham说道。

“这表明,从30,000年前开始,气温下降和人类持续不断的低强度狩猎导致披毛犀的分布范围向南缩小,在上一个冰河时代末期,它们被困在分散、孤立且栖息地迅速恶化的环境中。

“随着地球冰冻融化和气温升高,披毛犀种群无法在欧亚大陆北部开辟的重要新栖息地中繁衍生息,导致它们种群不稳定并崩溃,最终导致其灭绝。”

披毛犀是巨型动物的标志性物种,皮肤厚实、毛发长,曾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中部的猛犸象阶上漫游,约10,000年前灭绝。

这一最新发现发表在《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矛盾。之前的研究认为人类与披毛犀的灭绝无关——尽管这种动物在灭绝前曾与人类共存了数万年。

哥本哈根大学全球研究所的埃琳·洛伦岑(ElineLorenzen)教授表示:“我们的分析揭示的人口统计反应比以前的基因研究中捕获的人口统计反应分辨率高得多。”

“这使我们能够确定披毛犀与人类之间的重要互动,并记录这些互动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互动是人类持续低水平的狩猎,可能是为了食物。”

如今,人类也对环境构成了类似的威胁。由于过度捕猎和人类土地利用的变化,大型动物种群被推入支离破碎、次优的栖息地范围。

晚更新世时,有61种大型陆生食草动物(体重超过一公吨)存活,如今仅剩8种。其中5种是犀牛。

“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巨型动物灭绝,”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戴维·诺格斯-布拉沃说。

“这种理解对于制定保护策略以保护目前濒危物种(如非洲和亚洲的脆弱犀牛)至关重要。通过研究过去的灭绝事件,我们可以为保护地球上剩余的大型动物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