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一体化,即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做法,被认为是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根本途径。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史,农牧一体化理念在使国家能够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可持续地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牧业一体化发展也发生了动态变化。

探索从古至今不同历史语境下农作物与牲畜的融合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冯丹萌副研究员、胡宇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毛寇瑞教授合作,探索中国可持续农业农牧一体化的历史演变从国家政策目标、改革机遇、制度约束等角度分析。他们的研究发表在《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杂志上。

对现有文献的广泛研究揭示了农牧业一体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771 年),最终形成了当代中国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农村发展政策体系。

本研究确定并描述了作物-畜牧业一体化历史轨迹中的四个不同阶段:传统时期的自给自足生产时代(公元前1046年至1948年);作物-畜牧业一体化成为集体主义政策下增加粮食和肉类生产的关键战略的时期(1949-1977);经济改革初期(1978-2011年)以畜牧业工业化和扩张为标志的阶段;以及当前中国利用农牧业一体化作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机制的时代(2012年至今)。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越来越重要。历史上,农民采用各种方法圈养羊、猪或牛来生产有价值的粪便肥料。营养物质的循环流动和对环境管理的承诺构成了维持粮食生产力的基石。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用传统知识和习俗的创造和保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整合技术。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养殖和专业化的引入扰乱了传统的农牧业一体化,给面源污染控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这些问题包括化肥使用不当、牲畜粪便污染以及农业资源严重配置不当。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都面临巨大压力。

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中国中央政府于2012年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议程。随后实施了一系列政府政策,为农牧业融合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国家支持。的循环经济。这些政策包括以面源污染减排为重点、鼓励绿色农业生产、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等举措。这一时期,市场驱动的新时代农牧业一体化循环机制逐步建立。

这项研究揭示了农牧业一体化在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有助于对循环农业有细致入微、更有理论依据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可能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促进可持续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