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从碳分配探讨树线形成的生理机制
亚高山落叶松(Larixchinensis)是中国中北部秦岭海拔3100米以上的特有针叶树,在海拔3450米处形成树线交错带。然而,基于碳供需平衡的两种流行但相互竞争的假设(即碳限制假说和生长限制假说)尚不能为高山林线的形成提供广泛的解释。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党海山教授指导的何睿博士为寻找高海拔树线形成的功能解释,采用了中华乳杆菌异速生长方程与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相结合的方法。(NSC)浓度以探索秦岭落叶松沿海拔梯度储存和生长之间的终季碳分配的空间变异性,并从碳分配探讨林线形成的生理机制。
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中华乳香全树NSC库显着增加,而树线部位的结构生长低于低海拔和中海拔。
此外,在全树水平上,中低海拔落叶松树的碳储量与结构生长的比率几乎相同。然而,林线树木的碳储量与生长比率要高得多(即8.4),这表明至少8倍于生长的碳分配对于落叶松树在林线地点的持久性和生存可能是必要的。
该研究强调,足够的碳储量与生长比率(>8.4)和平衡的储量-生长关系对于亚高山落叶松(Larixchinensis)在其低温边缘生存和发育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可能是必要的功能确定中国中北部秦岭亚高山落叶松林线。
对了解高地林线交错带低温胁迫下的林线树碳分配和生存策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