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家使用甚大望远镜(VLT)调查了附近一个名为NGC2915的蓝色致密矮星系。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10月12日发表在arXiv.org上的一篇论文中,得出了关于恒星形成历史的重要见解。这个银河。

蓝色致密矮星(BCD)是低亮度和低金属含量的矮星系,它们正在经历剧烈的恒星形成爆发。由于高度集中的星暴活动,它们的特点是紧凑的光学外观和类似HII区域的光谱。

NGC2915(也称为PGC26761)距离地球约1340万光年,是距离地球最近的BCD之一。这是局部宇宙中BCD的一个极端情况,因为它的中性原子氢(HI)气体含量非常高并且分布范围极广。此外,几乎所有年轻的恒星种群和电离原子氢(HII)区域都位于该星系的中心附近。

然而,尽管NGC2915的气体非常丰富,但在其扩展的外HI盘中几乎没有检测到恒星形成活动。此外,该星系中高度集中的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仍不清楚。

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NGC2915的恒星形成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唐一梦带领的一组天文学家对星系的深积分场光谱观测进行了综合分析。使用VLT的多单元光谱浏览器(MUSE)制作的中心区域。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为了揭开NGC2915引发星暴的神秘面纱,我们对覆盖中央千秒差距恒星形成区域的深VLT/MUSE积分场光谱观测进行了全面分析。”

该研究发现,NGC2915中的全球恒星形成在大约数十亿年前达到顶峰,当时形成了最大质量的星团。结果表明,最近一次爆发性恒星形成发生在大约5000万年前,持续了大约50到1亿年,占银河系总恒星质量的3%左右。

根据这项研究,在过去十亿年中,与最近一次类似的爆发式恒星形成事件可能在不同地点重复发生的时间不到四次。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事件主要局限于银河系的中心区域(半径约为1,300光年)。

研究还发现,NGC2915的星盘在中心1,600光年半径内表现出相对较弱但显着的自转,并且恒星自转轴似乎与扩展的中性HI盘的自转轴反平行。这一发现表明,最近爆发的恒星形成事件是由外部吸积的气体维持的。